未来银行
银行的转型焦虑
最后更新于
这有帮助吗?
银行的转型焦虑
最后更新于
这有帮助吗?
一、看待技术变革的观点:
变革推动者不一定来自内部。有时,竞争是创新的有效驱动力。
技术使用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使用技术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本身。大多数人欣赏新技术,因为它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他们并不真正关心算法或芯片是否具有惊人的创新性。为了获得广泛采用,任何创新都必须为用户提供“独特的价值主张”。简单地说,消费者想知道“它能为我做什么?”
如何平衡风险与回报:比如在信用评估或交易监控等领域更多地使用人工智能(AI)提高效率和准确性。这其中可能涉及一些操作风险:银行需要什么样的治理框架来确保适当的责任担负?它会导致新的道德或其他问题吗?例如,在信用评分中使用人工智能是否会导致对某些客户群体的不公平对待?人工智能的输出是否需要额外的“人类”感知监督?
二、未来银行的四个(焦虑)方向
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型银行运营模式。在直销银行的模式下,银行不再设置物理营业网点也不再发行实体银行卡,银行的客户主要是通过互联网或其他远程渠道获取银行的产品和服务。由于节省了网点的经营和管理费用,采用直销银行模式的商业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加有竞争力的存贷款利率和维持较低的手续费。
模式在现实的语境中更多体现的是“银行的数字化”,依靠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提升和改善客户体验。数字银行是银行业务环境的全面转型,它不仅意味着银行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也涉及银行业务流程的自动化。数字银行在基础建设层面需要商业银行着手构建统一集中的客户数据库,搭建数字化平台和配套机制。
要求商业银行利用创新科技塑造新服务、新产品以及新的营运和业务模式,在客户体验上强调自助、智能和智慧。智慧银行一方面表现在线下网点的智化,即银行通过 一系列的智能机具感知和捕捉客户需求,为客户提供便利;另一方面,智慧银行意味着资源和信息的全面互联互通,为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一般被认为是银行借助技术手段将自身的数据、功能和能力向第三方开放,通过合作伙伴向客户提供服务的模式。
三、如何实现:
基础设施建设
商业生态体系建设
经营模式适应于建设
四、行业实践案例:
“以科技敏捷带动业务敏捷”,紧紧围绕客户需求,深度融合科技与业务,快速迭代、持续交付产品和服务,创造最佳客户体验,取得效率与成本、风险更高层次的平衡。----招商银行
客户体验 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客户。 在场景中服务客户,不限于金融服务。 科技手段广泛运用,从根本上重构了人们的行为习惯,人们借助科技手段实现了视、听、说等功能的延伸,并通过移动终端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从线下到线上以及线上线下融合的行为场景大迁徙。 金融服务供给从稀缺变为过剩;
手机优先 手机是工具、是渠道、是平台,是银行连接客户的最佳触点
结合外部数据可以获得更多的衍生信息,比如位置信息 + 时间可以推算天气情况,商场定位 + 照片可以推算客户消费行为,手机直播 + 音量调节可以推算现场录音音燥,在商场扫码进行购物结账等等。
场景融入